9月9日——秋收起义 毛泽东的关键抉择和中国革命的“光辉起点”
97年前
1927年9月9日
毛泽东领导的
震动全国的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自此开始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
在中国革命的至暗时刻
发出了黎明前的
一抹曙光
而这一切
和毛泽东在
秋收起义中的
几次关键抉择
所分不开的

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霹雳震天、红旗漫卷。1927年9月19日,在湖南浏阳市文家市镇,里仁学校后栋的一间教室里,毛泽东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开启,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开始呈燎原之势。
No.1
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的危急局势,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由于汪精卫叛变革命,一九二七年八月的两湖已经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为了回湘组织起义,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八月十二日从武汉秘密回到长沙。一回到湖南,从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八日间,毛泽东就马不停蹄的开展了多次社会调研。
通过调研,毛泽东发现当得知国民党军队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后,群众对国民党的看法已完全改变了。因此,对组织领导秋收起义举什么旗的问题毛泽东有了新的决定。
八月十八日,毛泽东出席了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湖南省委会议。会上,针对党内有人还对国民党存在幻想的情况,毛泽东发言,他扫视全场,吸了一口烟,说道:“国民党的招牌还能要吗?我看不能要了,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已经完全是一面黑旗。”
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举起自己的旗帜,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才能号召群众。”讲到这里,有人当即鼓掌赞同,毛泽东的这一观点很快得到了与会大多数同志的赞成。
在毛泽东的主张下,湖南省委决定以中国共产党的旗号来号召群众,领导起义,并制定了湖南省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同国民党完全脱离关系、组织工农革命军、没收大地主以及中小地主的土地财产、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力量、组织工农兵苏维埃的五项起义纲领。
事实证明,正是毛泽东所主张的高高举起中国共产党的旗号和这些正确的起义纲领对吸引号召群众起来参加革命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正由于此,才有了中国革命日后“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壮举。
No.2
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爆发后,湖南省委组织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岳阳和长沙至株洲的铁路,起义部队则按照原定计划兵分三路,会攻长沙。
毛泽东于九月十日到达铜鼓的第三团团部,宣布把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向浏阳进发。一路上,毛泽东心情十分高兴,他一扫大革命失败后的压抑,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然而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搞起义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秋收起义爆发后不久,因为敌我力量悬殊和武装斗争经验不足,三路起义部队相继失利。
其中起义军师部和第一团在十一日到达平江东郊金坪时,由于起义前夕收编的黔军邱国轩团突然叛变并从背后袭击,部队受到巨大损失。第三团也在十四日进攻浏阳东门市时因力弱而失利。第二团出师后最初发展顺利,在十二日和十六日先后攻克醴陵、浏阳县城,但因国民党正规军集中优势兵力反攻,几乎全部溃散。起义部队从五千人锐减到一千五百余人,受到严重挫折。
而且起义军遇到的困难不仅是军事上的,还有所到之地的“农民并未起来,远不及北伐军到时农民的踊跃。大多数农民甚恐慌不敢行动,恐怕军队失败大祸临来的心理充满了农民的脑筋。”
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失利,起义军士气非常低落,一些北伐军军官更是怨声载道。一九二七年九月十九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
毛泽东详细地对客观形势作了分析,认为敌强我弱,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已经强固设防的长沙,湖南省委原来的计划已无法实现,主张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经过激烈争论,在总指挥卢德铭等支持下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退往湘南。
之后,毛泽东鼓舞全军指战员说:“现代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有枪杆子才能打倒反动派。这次武装起义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文家市转兵,实现了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转变,这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按照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首先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占领中心城市,然后向农村推进,这就是“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始也是以城市为中心,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均遭失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退往文家市后毅然决定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前进,在农村开辟新的革命阵地,迈出了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一步。
秋收起义引兵井冈山,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新的革命阵地,毛泽东成功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创造,很快影响了许多从事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的领导人。远在苏联的刘伯承读了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后感慨:“它打开了我的眼界。看来,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增加了我的信心。”在湘南暴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后,朱德毅然决定“找毛泽东去!”彭德怀早在平江起义之前就关注井冈山的斗争,平江起义后,他提出要以井冈山为旗帜和榜样,果断地决定向井冈山进发。其他各地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也在实践上开始了这种探索和学习。
更多军事百科请到重军APP浏览
文章来源:重军 双拥(ID:chongjun-sy)
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资料来源于人民网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侵删